人臉識別技術作為當前十分火熱的應用之一在各個領域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刷臉成為一種新的潮流趨勢。在公共交通運輸中,航空運輸在近年來的客流量持續增漲,成為越來越多人出行的選擇。人臉識別&航空運輸兩大熱門激情碰撞,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人臉識別碰撞智慧機場 新科技火花不斷
其實早在2001年美國911事件發生后,生物識別就被列入到機場安全應用中,但人臉識別技術由于其早期發展并未成熟,國內直到2006年才開始試水。從開始的主要針對機場員工同行到后期的人流管理監測、乘客安檢登機,人臉識別技術隨著自身技術水平的提高也越來越成熟。
員工通行管理——人臉識別技術在機場的率先應用主要是針對機場員工而非旅客的。通過人臉識別與員工工牌的磁卡信息相結合,兩者吻合人員方可通過,從而來杜絕有人冒用員工工牌進入工作區域,進行破壞的行為。
人流監測——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以視頻監控高清化、智能化為主的監控系統在機場的應用成為試煉場。在機場,尤其是國際機場客流量大,人員信息復雜,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擔負著重要的安全防守責任。智能化人流監控系統,檢測人流中的人臉信息,不僅可以識別人流量,以便機場做好疏通引導,還可以自動辨識年齡、性別、身高等信息,并與信息庫中人員信息進行比對識別,一旦發現有危險人物能及時發出警報!
安檢——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于乘客安檢從2014年開始到2017年7月已經至少在國內17個機場落地實現。以北京首都機場的“智能旅客安檢系統”為例,在旅客進行人工檢查蓋章機票和身份證件之前,設置了機器核查機票證件;證件核查過后,旅客將行李放置在安檢行李傳送帶的加長分區,該分區配備了一排上下分組的攝像頭,旅客把行李放在筐內面對攝像頭看一下,然后推行李筐上傳送帶即可。這樣大大節省了旅客過安檢的時間,有效提高同行效率。
登機——除了安檢,部分機場登記也啟用了人臉識別系統,與安檢系統聯合,旅客通過安檢到達登機口后,在登機口處使用的人臉識別閘機,旅客只要對著攝像頭,系統將于系統名單中的人臉進行匹配,匹配成功就可通過。
人臉識別在機場的使用其實不止這些,如自助行李寄存,信息查詢等都通過人臉識別的方式來提高對身份確認的安全性。通過人臉識別技術,不僅可以為安全管理提供更多的保障,對于機場來說,人臉識別監測到的數據為機場更有效的管理機場,推出運營方案也有很大的幫助。
目前,國內外各大機場對于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十分普遍。如開頭說到的美國,人臉識別除了被應用于機場安檢、人流監測、通關、登機等,對于支付、行李托運等都可以用人臉識別來完成。新加坡樟宜機場T4 航站樓重金打造,旅客從進入機場到登機都可以完全自助完成,大大減少人工成本,澳大利亞以及迪拜等國際機場也都緊隨其后。此外,新加披機場還用人臉識別系統來尋找登機遲到的旅客,對于那些迷路的或在免稅店里逗留太久的旅客,機場將進行有效引導,以此來減少應同機乘客掉隊而造成的航班延誤。
國內機場從北京首都機場的員工安檢到臺灣桃園機場出入境通關,再到南京祿口機場安檢通關、登機,人臉識別技術被越來越多的機場接受,安檢、登機、布控、VIP服務等不一而足。而作為人臉識別技術主要研究群體,安防行業在機場人臉應用方面也推出了大量解決方案。
智慧安檢提升旅客體驗
智慧安檢設備,具有人臉識別功能,實現輕松快速過安檢。不僅減輕減輕安檢員人證核驗的工作壓力,同時提升旅客體驗。目前已在全國52個機場穩定運行。
智慧機場解決方案
在智慧機場趨勢下與英特爾聯手,推出了機場解決方案,充分利用其在安全行業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與時俱進地采用4k、全景、人臉識別、車牌識別、熱檢測、HDCVI、智能網管系統等前沿尖端技術,讓機場更加智能、安全,為用戶提供更好、更安全、智能的體驗。覆蓋了機場道路、防御帶、停車場、休息廳、登記柜臺、免稅店、機場跑道、停機坪等重要區域
AI落地升級
智慧機場建設也以整體解決方案為主,借助最新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產品和方案上的突破。截至2017年底成果交付45個機場,并獲得"2018年度智慧機場AI合作貢獻獎"。
電子通關、自助值機
積極推進電子通關、自助值機、人臉識別等新技術應用在廣州白云機場,廈門凱亞T2航站等全面簡化乘機流程,還能有效地提高安檢準確度,降低人工成本,為旅客打造更為優質便捷的智慧出行服務。
結語:從總體來看,國內機場隨著智慧機場建設的展開以及國家對機場安全要求的提高,人臉識別應用于機場安全保障是大勢所趨。但從實際應用來看,人臉識別技術在機場中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2017年已經呈現出爆發趨勢,2018年落地應用也不斷出現,預計未來五年將持續擴大。而從廠家來看,供應商資源比較復雜,接口和標準沒有統一規劃,在數據安全方面需要加強安全措施。由此看來,人臉識別在機場領域的市場仍充滿機遇與挑戰,期待未來看到人臉識別在機場中應用為出行帶來更多便利!
下一個:人臉識別的技術演變